-
董强:文学没有药方也没有菜单
文学是没有药方也没有菜单的。而且我们也不能期待任何时代都有杰作涌现,文学评论者也只能说敲敲边鼓,尽量在土壤中加点肥料,希望看到更繁荣的创作。
-
申博太阳城在线即时到账第76届斯特雷加文学奖公布长名单
2022年3月31日,由贝隆奇基金会与斯特雷加利口酒厂共同主办的斯特雷加文学奖,公布了第七十六届入围的前12部作品名单。该奖项由罗马商会和埃米利亚罗马涅人民银行资助,并由IBS.IT图书网提供技术支持。
ZUO JIA YIN XIANG
01吴尔夫:那个悬而未决的世界
吴尔夫的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让读者忽略情节和人物的——按照吴尔夫的说法,那是“他们”的套路和手法。当时的评论家们,关注的是“意识流”,是文体实验,是她那些可以用赋格、对位法等音乐名词描述的文本结构。
02申博太阳城在线即时到账萧伯纳为什么要撒这种谎呢?
从某种(悲剧性的)意义上说,他的人生就是由不断地陷入爱情而又失去爱情的一连串事件构成的。更不幸的是,他本人对于爱情极为重视,正如他的自白:“爱情之于我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说是我唯一的大事”。
03狄更斯的文学成就
很多著名艺术家生前穷苦潦倒、愤世嫉俗,直到死后才为世人理解和肯定,查尔斯·狄更斯却不一样,他是“时代的宠儿”:在世时其作品就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欧洲大陆乃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引发巨大反响;文学评论家、学者和读者对狄更斯的喜爱与赞美,从他的青春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20世纪初,他的小说作为第一批优秀世界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
04杰克·凯鲁亚克:燃烧的时代
燃烧,然后死去,这是凯鲁亚克的一生。他在《在路上》中写道:“我一生都喜欢跟在令我感兴趣的人身后,那些有点疯狂的人,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表达,疯狂地渴望被救赎,同时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他们不停地燃烧,燃烧,就像惊人的能连射迸发的黄色烟火筒,如蜘蛛穿过星际,在天空中央你会看见蓝色的中心光点砰地爆裂,所有人都不禁惊呼。”
《我亲爱的伊内斯》:一个西班牙女人与智利的诞生
或许正因为此,罗贝托·波拉尼奥就称伊莎贝尔·阿连德是“写手”(escribidora),而不是“作家”(escritora)。伊莎贝尔·阿连德对波拉尼奥也没有什么好的评价,她觉得这个人“从来不会说谁的好话”。有鉴于他们俩的紧张关系,我在我的书架上从不把这两位智利作家的作品摆在一起。
来源:澎湃新闻 |张伟劼2022/4/12
《艺想》:阅读,文艺地疗愈
阿莉·史密斯的《艺想》融文学虚构和学术随笔于一体,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口吻,讲述爱人离世后,“我”久久沉湎于哀伤,无力自拔,最后凭借阅读,慢慢走出悲伤孤独的黑暗隧道,重见天日,回归正常生活的历程。
来源:文艺报|陈姝波 2022/4/6
女性的“欢喜”为何总被污名化?
通往“欢喜”的路途坦荡又自然,女权主义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清除传统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缚、贬损和污名。“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最糟糕的事情,恰恰就是迎合男性的思想,欣然且虚荣地将自己看作一个被追求的猎物,一样被渴求的物件,一份需要保卫的财产。”(analogon)。
来源:中国作家网|刘鹏波 2022/3/29
科塔萨尔: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和幻想短篇小说
我有一项爱好,就是犯罪学。一旦有空闲时间,我就会读很多犯罪学方面的书,因为我觉得这门科学打开了人类变幻莫测的心理世界,展现了心灵的深渊和沟壑,而我们无法通过其他途径 认识这一点。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科塔萨尔 2022/3/28
《流亡者的梦》:人生百态的短暂叙述
无论是沉重的死亡、暴力和战争主题,还是开放式、出人意料的结局,曼波在主题和艺术手法上的处理都恰到好处。人心的悲喜、矛盾、悔恨、遗憾与怒火在几个故事的平实讲述与意外结尾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片段蕴含着人类情绪的高峰低谷,透露出人性、人心的复杂多样以及人情世态的残酷悲凉。
来源:澎湃新闻|孟夏韵 2022/3/15
机器能否替代人类?
经历伦理顿悟后的克拉拉拒绝替代乔西,以积极的行动者姿态,竭尽所能拯救其于死亡的边缘,为人类对自身以及对非人类所理应承担的伦理责任提供了道德警示。由是说来,“机器能否替代人类?”并非是一个有待机器人回答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所必须应对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不仅是一个科学选择,更是一个伦理选择。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尚必武 2022/3/21
为乔治·佩雷克式的闹剧一辩
在很大程度上,它就像个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仿佛是乔治·佩雷克在喝酒的时候写下的,甚至,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他站在酒吧里的小舞台上,端着酒杯,时不时地喝上一口威士忌,满面发红,双眼放光,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他的那头“鸟巢”般的卷面简直就像火焰,面对下面那些同样端着酒杯并不时发出傻笑的家伙,他以一种轻松自如肆无忌惮而又充满戏谑的方式,讲完了这个闹剧般的故事,一场真正悲剧的荒诞序幕。
来源:文学报|赵松 2022/2/28
如何让人艺术地“消失”
那八个残酷而忧伤的故事,如同黑晶棱镜的不同镜面,折射出人性在成长过程的不同境况,既深邃如黑洞,又薄如隔纸,似乎一戳即破,伸手就能触摸到湿漉漉血淋淋的现实状貌——尤其是充满魔幻色彩的《立体几何》,时隔多年,仍弥久难忘。
来源:长城杂志(微信公众号) | 陈再见 2022/2/22
《尤利西斯》出版一百周年,这部“天书”的魅力在哪里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爱尔兰文学就在中国得到过关注。1922年7月6日,徐志摩第一个在《时事新报》上提及乔伊斯。戴从容介绍:“徐志摩是在他发表的诗歌《康桥西野暮色》前言之中提到了乔伊斯,他把乔伊斯在文坛的名声鹊起与列宁在政坛的影响相提并论。”
2022/2/17
新英格兰人的百年孤独与徊徨
只要掌握《百年孤独》的宏观主旨,就会更容易理解《新英格兰人》所呈现所探视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深隐的心理态势及细微动影。如此感知性观感其实并不是突兀或过分,关于文学的阅读,重要的一点在于充分启动通感式思维,完成对阅读与存储的汇通,进而才能建立自我的文本体认。
来源:大益文学(微信公众号)|阿探2022/2/16
惠特曼《草叶集》的思想和文学遗产
在国际影响方面,惠特曼诗中的国际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包容等理念的褒扬,他开创的诗歌自由体形式也激励了世界上的作家解放思想、打破陈规。
来源:文艺报|苏索才 2022/2/14
揭秘《雪国》的诞生真相
在早期日本学者所撰写的川端传记中,这部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在冬季前往日本新潟地区采风后的产物。闪耀着光芒的白雪、层叠交错的云海、穿梭在雪原中的蒸汽火车,处处是令人惊艳的美景,足以成为川端康成笔下细腻而唯美的长句。
太空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视觉
《2001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这两部太空电影不仅从去人类中心化的角度来重新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大胆地弃用或反用了“缝合体系”所标识的古典叙事电影的成规惯例,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幻觉的后人类主义视觉。
《倚马而息》:感受爱尔兰文学魅力
7月17日,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联合欢喜首映APP在朵云书院·戏剧店举办《倚马而息》读书观影会。策划人彭伦和同济大学教授汤惟杰在现场与观众分享了科林·巴雷特的小说原著与电影的改编。
《无罪之最》与悬疑小说家哈兰·科本
《无罪之最》是西班牙导演奥里奥尔·保罗继《看不见的客人》之后的悬疑新作,这部八集的迷你剧一经推出便收获大量好评,成为今年5月榜单上的热剧——优秀的悬疑叙事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原著作者:美国知名悬疑小说家哈兰·科本(Harlan Coben)。
《指环王》:小说与银幕中的英雄史诗
《指环王》三部曲近日在国内重映,掀起了一波怀旧浪潮。上映于世纪初的《指环王》三部曲是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影史无可争议的经典。